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游戏攻略>> 加密货币分析:教堂、游乐园与赌场 —— 2025 年公链生态的三重视角

加密货币分析:教堂、游乐园与赌场 —— 2025 年公链生态的三重视角

为暗黑FANS提供最客观的资讯…… diablofans.com.cn

作者:佚名 更新:2025-08-05 收藏本文 作者:

从2017 年ICO 热潮以来,加密货币公链生态在2025 年已经经历巨大变化。如今除了比特币作为资产,以及美元稳定币(特别是 USDT)进入主流应用外,其他公链上的应用场景和资产定价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想回归货币的第一原理,从货币的三个基本功能来审视公链代币的价值:交易媒介计价单位价值储存。本文将结合理论与当前观察,以一个公链从业者的视角深入分析这三种功能如何体现在公链发展中,并以「游乐园、赌场、教堂」三种隐喻来讨论对应的生态策略和未来趋势。
(前情提要:当 AI 威胁人类的生存,我们更需要中本聪的设计哲学
(背景补充:从中本聪到 SBF:谁在偷走加密世界的灵魂?

本文目录

  • 交易媒介的角色:区块链作为「游乐园」
  • 计价单位的挑战:区块链作为「赌场」
  • 价值储存的信仰:区块链作为「教堂」
  • 结论:公链未来的趋势与战略考量

 

*本文由 kowei 提供框架并创作草稿,与GPT o3 「深度研究」协作后整理合成

交易媒介的角色:区块链作为「游乐园」

交易之媒介指货币在交换中的媒介功能。对公链而言,这体现在用户支付手续费以使用区块链,以及区块生产者(矿工/验证者)从区块中获取收益。在这里,我将公链类比为一座「游乐园」来解析:区块链贩售的是区块空间交易排序权。前者好比游乐园的门票(基础手续费),后者则如同游乐设施的快速通关票(Maximal Extractable Value,即 MEV,透过排序交易获取的额外价值)。

在以太坊等现代公链的经济设计中,基础手续费(门票收入)通常会被部分销毁以减少代币流通(例如 EIP-1559 机制),而MEV 收入(快速通关费)则越来越多地被分润给区块验证者/质押者。这两部分都构成了公链的“真实收入”,而公链的原生代币则充当了支付这些费用的交易媒介。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区块链扩容技术的发展,公链的TPS(每秒交易数)不断提高,基础手续费的重要性可能随之下降——长期来看,除了比特币,几乎任何公链都有潜力超越每秒一万笔以上的处理量。因此,在未来公链收入中,如何有效提取MEV将变得更加关键。

从「游乐园」角度看公链经营,要最大化园区收入就需要两方面着力:一是让尽可能多的人入场游玩,二是让愿意插队享受特权的人付出高价。对应到区块链,一方面是保持低廉的手续费以降低用户进入门槛、扩大交易数量;另一方面是促进链上更多高价值活动,让愿意付费抢先执行交易的玩家贡献更多 MEV 收入。前者意味着公链需要有充沛的扩容能力和足够多的应用来填满高 TPS——例如发展简单的链上游戏、社交应用,甚至数位凭证、供应链上链等场景,产生海量交易(哪怕单笔交易经济价值不高,也能累积可观的手续费总量)。后者则需要公链生态中出现足够多元且活跃的经济活动,让套利、清算、槓桿交易等行为有利可图,进而出现更多愿意支付高额优先费的情况。然而以目前观察,大多数公链上真正有用户的智能合约类型不超过十种,可以说很多链的「游乐设施」并不丰富,难以吸引用户长期反覆消费。这也是公链开发者需要努力的方向:增加应用的多样性和黏性,才能提升 MEV 提取的天花板。

从策略上看,不同公链对「游乐园模式」有不同取捨。例如以太坊选择透过 Layer 2 等方案提升扩容,在保持 L1 去中心化和安全性的同时,将大量交易引流到二层,让使用者享受低费率。这意味着以太坊 L1 本身可能承载较低的日常交易量,但透过 Rollup 结算等机制依然提取了一部分手续费,并在 L1 保留较高价值的交易和 MEV 机会,尤其是在Base rollup 提出之后,可能连Layer2 之MEV 都可能会由以太坊L1 验证者捕获。

而高性能单层公链Solana则更像是打造一座超大型直营游乐园,在 L1 上直接提供高TPS和低费率以容纳所有人流。未来公链在追求交易媒介功能时,需要追求扩容、低费与MEV收益,既要吸引大量用户入场,也要确保生态参与者(尤其是代币持有者或质押者)能分享交易活动带来的红利,让公链原生代币更像「股份」那样因为园区繁荣而提升价值。

计价单位的挑战:区块链作为「赌场」

货币的第二个功能是计量(计价)单位,也就是人们用什么作为记账和标价的基準。在加密世界,我将其比作公链是一座发放筹码的「赌场」:公链代币好比赌场筹码,只有当人们愿意用这种筹码来标价和交易时,它才能取得所谓的 Moneyness Premium(货币溢价)

早期加密社群内,其实流行过币本位思维:老玩家常用 BTC 或 ETH 来衡量其它资产的收益,比如说某山寨币涨了多少倍是相对 BTC/ETH 而言。然而随着市场壮大和成熟,稳定币(特别是美元稳定币)的採用率大幅攀升,人们的心智预期几乎全面转向USD 本位交易所的报价、订单簿和 AMM 池普遍以美元计价,也使得以 BTC/ETH 为本位定价的做法逐渐式微。

如今大多数加密货币交易都涉及稳定币,约99%的稳定币市值与美元挂钩,实质上加密资产交易是以美元计价。过去那种用比特币当「世界储备货币」的想像,已被现实逆转:加密市场的高度美元化趋势愈发明显。这种改变导致投资者持有公链代币的动机发生改变:除了用少量代币作支付手续费,币圈用户没有太多理由长期大量持有某条公链的代币,尤其当该代币缺乏足够“真实收益”背书时。况且事实上,截至目前没有任何一条公链能透过手续费+MEV 收入实现长期通缩或高额现金流回馈,导致许多公链代币缺乏内在购买动机,表现不佳。

理论上曾流行一种「胖协议」(Fat Protocol)论点,认为基础协议层(L1)的代币将因其承载大量应用价值而比单一应用更有价值。然而实践中发现,仅靠底层技术地位并不足以赋予代币金钱溢价。公链代币若要成为大家愿意持有、交易的计价单位,必须要有能够用该代币计价的大型应用或资产池出现。换言之,需要某种爆发性的新应用引导用户「进赌场买筹码」,让大量场外资金(美元)涌入该生态并沉澱在代币上,才能让公链代币获得计价功能上的溢价。回顾加密历史,每一轮市场狂热几乎都对应着这样的应用场景:例如2017 年 ICO 热潮时,人们争相用 ETH参与项目融资,推高了链币ETH的需求;2020–2021 年 DeFi 与 NFT 浪潮,用户为了流动性挖矿收益和购买 NFT 而大量囤积并使用相关公链代币(ETH/SOL);而最近一轮的 Meme 币热潮,大量投机者涌入Solana购买 Meme,也推高了底层链的交易量和燃烧手续费。这些例子都说明:当一个加密应用风靡时,它往往形成币本位的内循环经济——无论是 ICO 投资新币种、在 DeFi 中以代币结算收益,还是买卖 NFT/Meme 币时以主网币作为媒介,应用都在迫使资金转化为特定公链代币来计价和交易,从而暂时赋予该代币较高的货币溢价。

有趣的是,有加密分析人士进一步将这几轮狂热用「庞氏盘面」来类比分类。例如知名加密圈KOL 「加密韦驮」提出的三盘理论就认为:ICO 热潮属于“拆分盘”(不断拆分新币吸引增量资金)、DeFi 浪潮属于“分红盘”(一次性投入资金线性分红收益,如流动性挖矿),而 Meme 币的崛起则是“互助盘”(资金在参与者间轮转博弈的模式)。不论名称如何,这些「盘」的本质都是以币本位形成内循环:ICO 时大家手里拿着 ETH 等等去认购新币;DeFi 协议发币作为回报吸引存款;Meme 币则让人们前赴后继接盘,期望后来者出更高价。每一次浪潮都带来大量资金从场外涌入场内,并沉澱在相关公链的代币上。因此对公链生态策略而言,如何孕育或把握下一个爆发性应用至关重要——它将是我们的「王牌赌桌」。无论是哪一种,如果能出现一个以公链代币为核心计价和交换的应用并沉澱巨额价值,那将真正赋予该代币强大的「货币性」。反之,如果公链生态中始终没有让人流连忘返的杀手级应用,公链代币就很难摆脱只当「手续费/燃气费」的小众角色。对我们这类公链项目方而言,这意味着需要积极孵化生态、引入开发者,并在必要时提供激励(例如生态基金、黑客松等),以期望下一个引爆点发生在我们的链上。

价值储存的信仰:区块链作为「教堂」

最后一个货币功能是价值储藏,即人们愿意长期持有,视其为保值增值工具。在加密领域,这种特质更贴近信仰层面,我以「教堂」来比喻:教堂象徵着信念与忠诚,一群信徒长期坚守某种价值观,不求快速回报,但笃信未来。对应加密货币,就是那些人们买入后“打死也不卖”的资产,其价格主要由信仰支撑,而非短期现金流或投机热度。

从投资角度讲,不管是股票还是币,价格上涨的直接原因无非是买方多于卖方。驱动买入的理由千差万别:有人着眼于现金流回购(把代币当作游乐园的股权看待,有实际收益支撑),有人沉迷于博弈快感(将代币当赌场筹码期待一夜暴富)。然而,加密市场中最强大的买入动机往往是源自纯粹的信仰——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接盘者(先信者卖给后信者)。比特币是经典案例:早期的数位黄金叙事、去中心化避险资产的定位,培养出大批“信仰者”,他们口号是“HODL”,不论牛熊都坚定持有,这种信念支撑着比特币穿越无数次暴跌而愈发强大。而在非比特币的加密项目中,也有不少走信仰教堂路线的案例:例如 XRP、ADA、HBAR 等老牌币种,它们各自聚集了一批忠实拥护者,长年相信项目终将改变世界(哪怕当前缺乏明显的落地应用)。以 XRP(瑞波币) 为例,儘管 XRP Ledger 本身因缺乏智能合约导致生态发展有限,甚至许多 XRP Ledger 上的应用其实并不需要持有 XRP 代币;但这并未妨碍 XRP 长期雄踞加密货币市值前列(2025年中升至第三名),因为背后有无数信徒(XRP ARMY)坚信 XRP 终将替代 SWIFT 成为全球汇款的新标準。XRP ARMY 他们的执着甚至形成自我实现预言:随着代币价格上涨,Ripple 公司资金更加充裕去拓展银行合作、参与投资收购传统金融基建,从而推动 XRP 愿景逐步逼近现实。

这种「价值储存型教堂」路线,所追求的并非网络效应或当前使用数量的爆炸式增长(与其说更看重 Metcalfe 定律,不如说更看重 Lindy 效应)。Lindy 效应告诉我们:某项非易逝事物存续时间越长,就预示它未来存续时间可能越久。应用到加密领域,一个项目活过了多次市场週期,仍保持社群热度不减,反而会因时间累积增强公众对其长期存续的信心。因此,「教堂」型项目往往不以短期用户量取胜,而以长寿和持久信任取胜。只要信徒相信,哪怕项目当下缺收入、少应用,都无碍其“终将改变世界”的叙事,代币价格就有支撑,甚至能随着信仰人口增多而节节攀升。这种模式不需要像游乐园那样关注十年内的营收,也不需要像赌场那样不断翻新噱头来吸引短期目光——它追求的是「延续千年」的护城河。

不可否认,耐心和信任是整个币圈最稀缺的品质。在一个资讯瞬息万变、投资者普遍浮躁逐利的市场中,要建立起信仰堡垒绝非易事。但一旦成功,信仰本身就成了最坚实的护城河。开源代码的项目彼此功能很容易被複製,真实商业模式或交易所流动性也难以成为长久壁垒(毕竟流动性和渠道很大程度上掌握在巨头手中,如 Tether 和 Binance 等)。相较之下,社群的信仰和共识无法被轻易複製或剽窃——它是无形的资产,也是项目方最强大的武器。很多时候我们发现,一些技术上平平无奇的老币反而能历经多年不死,靠的就是一批死忠粉坚守,以及不断自我强化的叙事循环。这提醒我们,在制定公链发展策略时,也要重视塑造愿景和价值观,培养长期持有者的信念。例如以太坊社群对「全球计算机」「ETH is Money, Internet Money」等理念的认同,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信仰驱动,增强了代币的价值储存属性。

需要区分的是,信仰并不等同于短期炒作的“叙事”。后者可能只是某个季度流行的概念(例如某次热点题材),投机者追逐热度进场,又随风转向离场;而前者是一种长期沉澱下来的共同信念,具有自我实现和自我加强的特质。信仰者会逢低买进并坚定持有,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抬高了资产价格的底部。而一旦这种长期心智建立起来,新加入者往往也更容易被同化为下一批信徒:“XRP 之所以可能成功,在于其有着其他加密项目难以企及的狂热追随者 —— 大量社群名人极力推崇它,在传统金融圈中也有广泛认知度”。可以说,在信仰建立之后,市场的感知、定位和资源倾斜往往会朝着有利于该资产的方向发展。这种由内而外的正反馈,是教堂模型最迷人也最强悍之处。

结论:公链未来的趋势与战略考量

综上所述,我们从「游乐园」「赌场」「教堂」三种隐喻出发,分析了公链代币作为交易媒介、计价单位和价值储存的不同侧面。在实践中,一条成功的公链不一定只能选择其中一条路径,而是需要综合考量,平衡发展

  • 交易媒介方面,必须确保区块链好用、能用。这意味着技术上保持高性能和扩容能力,经济上制定合理的费用机制,持续让原生代币参与价值捕获。反之,假如我们的链既无法提供足够的TPS支撑用户,也无法透过协议设计分享交易收益给代币持有者,那代币的基本面就会较为薄弱。幸运的是,整个行业在这方面的探索仍在早期,我们有机会参考以太坊Solana等先行者的经验,不断调整策略。在扩容上,是走以太坊的模组化路线(L2 生态)还是 Solana 的单层极致优化路线,需要结合我们社群定位和技术专长来抉择。
  • 计价单位方面,公链项目需要主动打造生态“赌桌”。没有应用,就不会有人长期持有大量代币在手。我们应该思考:是否能推出某种服务只接受本链代币支付?是否能促成某个现象级的应用在本链落地,从而吸引外部资本涌入?这涉及商业发展和生态投资的策略抉择。例如,一些公链选择重点发展GameFi/NFT,因为游戏和数字收藏领域有机会创造出对代币计价友好的内循环经济;也有公链深耕DeFi,希望其代币成为金融交易的底层抵押品或手续费媒介。我们也需要关注行业趋势(如前述 RWA、社交金融等),在适当时机全力押注可能的爆发点。但同时要警惕短期潮流过后的泡沫破灭风险,避免生态过度依赖单一叙事。
  • 价值储存方面,则是在技术与应用之外,经营“人心”的课题。这要求我们塑造清晰而富有感召力的愿景,维护良性的社群文化,增强代币持有者对项目长远价值的信心。定期的开发进度更新、坦诚的沟通,以及对初心使命的强调,都是建立信任的关键。同时我们也需要时间的沉澱:随着项目存续年代增长,存活下来就本身成为一种正向信号(Lindy效应)。在这过程中,切忌急功近利地透支社群信任,因为信仰一旦动摇,重建殊为不易。相反地,一步一脚印累积声誉和实绩,将让早期信仰者成为我们最坚定的拥护,口碑相传吸引更多长期资本关注。

展望未来几年,公链领域很可能持续朝“双轮驱动”方向发展:一轮是技术应用,追求更多交易量和收入,使代币更有内在价值支撑(游乐园+赌场);另一轮是社群共识,强化长期持有文化,赋予代币一定的避险和储值属性(教堂)。二者并行不悖,甚至缺一不可。唯有在商业模式信仰支撑上都建立起护城河的公链项目,才能在未来激烈的 L1 竞争和监管考验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为IOTA公链生态的亚洲区负责人,我写下这篇备忘录式的分析,也是对自己的警醒:技术革新日新月异,但经济原理与人性始终是代币价值的核心驱动。当我们谈论 TPS、讨论TVL、吹捧下一个风口时,不妨回到这三个最基本的问题:我们的代币,凭什么被广泛用来交换?凭什么成为计价标的?凭什么值得长期持有?只有回答好这三问并身体力行,我们的公链才能真正由昙花一现走向基业长青。愿我们打造的不仅是一条链,而是一座既热闹繁华、又历久不衰的加密元宇宙:白天像游乐园般创造价值,晚上如赌场般灯火通明,而它矗立的地基,则是信仰之教堂万丈高楼般的稳固根基。这是我的愿景,也是我们共同奋斗的方向。

来源:收藏本文 点击:88673次 Www.diablofans.com.cn